以君之力短句(求日常生活中可以用到的文言短句)

各位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以君之力短句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求日常生活中可以用到的文言短句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1. 河曲智叟亡以应短句
  2.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3. 求日常生活中可以用到的文言短句

一、河曲智叟亡以应短句

1.河曲智叟亡以应中亡的意思

“河曲智叟亡以应”中“亡”的意思是【没有】。

“河曲智叟亡以应”中“亡”的意思是【没有】。

亡,读音wú,通假字,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意思是【河岸上的智叟无话可答】。

《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汉族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作者是春秋战国的列御寇。

《愚公移山》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聪明”的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又何必担心挖不平呢?”后因感动天帝,所以天帝命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搬走两座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朔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二、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1、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

2、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5、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6、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

7、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8、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

9、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10、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11、(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

12、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13、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14、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15、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

16、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17、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18、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19、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20、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21、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22、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23、译为: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24、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例如:

25、(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26、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

27、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8、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29、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30、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31、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32、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33、译为:大王您被蒙蔽,很严重啊。

34、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35、译为:荆州的百姓归附于曹操,是被兵势所逼迫。

36、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坐谈,(邹忌)问之客曰……(《邹忌讽齐王纳谏》)

37、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38、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9、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0、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41、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42、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称之为倒装句。其倒装现象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43、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例如:

44、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45、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晏子春秋》)

46、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两种:

47、否定句中,当谓语部分被否定副词修饰时,该谓语所带宾语一般会前置。例如:

48、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49、“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50、这样的否定副词一般有:“不”、“未”“毋”、“无”、“莫”等。

51、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苏轼《石钟山记》)。

52、文言文疑问句中,当使用疑问代词做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例如:

53、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54、“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意为“带了什么东西”。

55、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56、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57、“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意为“和谁同道”。

58、这样的疑问代词一般有:“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再如:

59、此外,还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宾语前置”的表达结构。比如:

60、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6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削币说》)

62、定语在句中一般起修饰限定名词性中心词的作用。文言文中的定语经常会后置到中心词后边,成为定语后置现象。例如:

63、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64、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啊。“铿然有声”本做“石”之定语,后置到了中心词“石”之后。

6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66、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因此,出现后置状语的现象。例如:

67、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68、译为:将军在河北作战,我在河南作战。“战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介宾短语“于河南”作状语,后置到了动词中心语“战”的后边。

69、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70、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求日常生活中可以用到的文言短句

表疑问的固定结构。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为“……的(人、事、物)是什么”。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译文:问姑娘想的是什么,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

②卖炭得来钱何所营?(白居易《卖炭翁》)译文:卖炭得来得钱谋求的是什么?

(1)代词性固定结构。常用于询问动作行为的方式或事物的性状。可译为“怎么样”。

(2)表示比较的固定结构。可译为“比……怎么样”。同义结构还有“何若”、“奚如”、“胡如”、“奚若”等。

①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司马迁《鸿门宴》)译文:樊哙说:“今天的情况怎么样?”

②王以为何如其父?(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大王认为(赵括)比他的父亲怎么样?

连词性固定结构。“然”承接上文,“则”表示推断。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①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译文:入朝为官要担忧,退处江湖也要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②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小国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大国,人数少的本来就不可以抵挡人数多的,势力弱的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势力强的。

表示结果的固定结构。可译为“因此”。同义结构还有“以此”、“是用”、“用是”、“用此”、“是故”、“以故”。

①此皆良实,智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诸葛亮《出师表》)译文:这些都是善良诚实、意志忠贞纯正的人,因此先帝选拔出来留给陛下。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前往而我竟没有相送,因此知道公子会因为感到遗憾而再回来的。

这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固定结构。“有”、“无”是动词,“所……”是“所”字短语作“有”或“无”的宾语。可分别译为“有……的(人、事、物)”、“没有……的(人、事、物)”

①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将军在外(作战),国君的命令(也)有不接受的,以求便利国家。

②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司马迁《鸿门宴》)译文:财物没有拿取的,妇女没有宠幸的。

这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固定结构。它们用在谓语动词前,相当于助动词的作用。可分别译为“有用来……的(人、事、物)”、“没有……的(人、事、物)”。

①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译文:我才能够有用来报答太子的(机会)。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译文: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用来到达千里的(办法);步汇聚细流,就没有用来成为江海的(办法)。

表示比较和选择取舍的固定结构。只表示比较时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样)……”。表示比较之后进行选择取舍时可译为“哪比得上”;这种情况,还可以与选择连词“与其”配合使用,译为“与其……不如……”。

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漂亮?

②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柳宗元《童区寄传》)译文:做两个人的童仆,哪里比得上做一个人得童仆?

表示总结性判断得固定结构。其中“之”时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谓”是动词,“说”的意思;“也”是表判断的语气助词。可译为“说的就是……”。

①诗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诗》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这话)说的就是您这样的人。

如果“之谓”位于句中,宾语在“谓”的后边,这是另一种固定结构。可译为“……叫作……”、“……称作……”。

②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鱼我所欲也》)译文:这叫作失去了他的羞耻之心。

9、如……何、若……何、奈……何

都是表示怎样对待或处置某人或某事的固定结构。其中“如”、“若”、“奈”是动词,含有“对付”、“处置”、“办理”一类意思;“何”是补语,作“怎么”、“怎样”讲;中间插入的成分作“如”、“若”、“奈”的宾语。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译文:凭你的力量,并不能削平魁父这座小山,(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

②虞兮虞兮奈若何?(司马迁《项羽本纪》)译文:虞姬啊虞姬,对你怎么办?

10、何……为(wéi)、何以……为(wéi)

都是表示询问或反问的固定结构。其中“何”是疑问代词,可用“安”、“奚”、“曷”等词来代替;“以”是动词,“用”的意思;“为”是表示疑问的语气词。前者可译为“为什么(要)……呢”、“怎么……呢”,后者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要……干什么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译文:现在人家正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为什么要告辞呢?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译文:哪里用得着高飞九万里往南去呢?

表示宾语前置得固定结构。含强调意义。其中“唯(惟)”是限定范围得副词,可译为“只”;“之(是)”是标志宾语前置得结构助词。可译为“只+谓语动词+前置宾语”。

①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动)。(意译:只听从我的指挥)

②惟弈秋之为听。(《孟子·告子上》)译文:只听从弈秋的教导。

表示宾语前置的固定结构。含反问语气。其中“何……”是宾语,“之”是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有”是谓语动词。可译为“有什么……”。

①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国,有什么满足(的时候)?

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好比把肉投给饥饿的老虎,有什么用处?

表示反问的固定结构。其中“亦”没有实在意义,只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句末“乎”可用“哉”、“邪”等疑问语气词替换。可译为“不是……吗”。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译文:学习而又按时去温习它,不是很高兴吗?

②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译文:船已经行进了,而(落在水中的)剑(却)没有动,像这样去寻找剑,不是糊涂吗?

表示反问的固定结构。它的语气比较委婉,且略带测度性。句末“乎”可用“与(欤)”、“邪”、“耶”等疑问语气词替换。可译为“该不会……吧”、“莫非是……吧”、“能不……吗”。同义结构还有“得毋……乎”、“得非……乎”等。

①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译文: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蒲松龄《促织》)译文:成名反复自言自语,莫非是指示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

表示测度疑问的固定结构。它表示出来的语气是委婉的。句末“乎”可用“与(欤)”、“耶”等语气词替换。可译为“恐怕(只怕)……吧”、“莫不是……吧”。同义结构还有“非乃……乎”、“不乃……乎”等。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译文:现在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然后才来寻求谋臣,恐怕太迟了吧?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译文:恐怕该责备你吧?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