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尺有所短的对仗句子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用动作描写害怕的句子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一、对仗的意思
1、对仗又称对偶。因为古代仪仗,像现在戏剧舞台上跑龙套似的,都是左右两两相对的,所以叫对仗。对仗是一种形成文字整齐美的修辞手段,也是构成格律形式、呈现格律气氛的重要因素。
2、讲究对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色,大至帝皇宫殿、陵寝,小至平民百姓门户、摆设,仕女束装,都讲究个左右对称。文学上也不例外,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的词素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所以早在先秦的诗歌中就出现对偶句。例如《诗经》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楚辞》说:"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九歌.湘君》)。散文中也常有对偶,如《易经》中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乾文言》)晋魏以后对偶影响扩张,将以前骈散交错的文章,发展为通篇骈四俪六的骈体文。也就从这个时期开始,诗歌中对偶从不工整到逐渐工整,从随意使用到逐渐规范化。初唐以后,格律定型时期,对偶就成为格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
3、对偶一般要求两句同一位置上词语必须相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格律诗中的对仗较古诗和散文中的对仗工整而严格。它要求:
4、一,出句和对句平仄是相对立的;
5、二,出句和对句同一位置上的词语,词性相同,字不能相同。
6、"火树"对"星桥","银花"对"铁锁",都是名词对名词;"合"对"开",动词对动词。
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8、"春蚕"对"蜡炬",名词仂语对名词仂语;"到死"对"成灰",动宾词对动宾词;"丝"对"泪",名词对名词;"方尽"对"始干",动词仂语对动词仂语。
9、绝句、律诗、排律的对仗各有规则。
10、绝句一般不要求对仗,是否用对仗,凭作者自便。前人绝句多数不用对仗,例如:
11、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12、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13、绝句有的首联对仗,尾联不对仗。例如:
14、(注:对仗句以楷体字显示,下同)
15、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16、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
17、对仗出句多为仄声,五绝首句不入韵的多于七绝,所以五绝首联对仗的多于七绝。也有首句入韵、首联对仗的绝句。例如:
18、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19、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20、七绝首句入韵的多于五绝,这种首联对仗形式七绝多于五绝。
21、绝句也有首联不对仗,尾联对仗的。例如:
22、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23、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24、绝句也有首尾两联全对仗的。例如:
25、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26、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27、前人绝句绝大多数首尾两联都不对仗,首联对仗者偶尔见之,尾联对仗者较少,两联全对仗者更少。但是律诗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否则就不成其为律诗。它的首尾两联可对仗可不对仗。前人律诗中也有首联对仗的,也有尾联对仗的,也有四联全都对仗的,这悉凭作者自便,并无定规。但颔联和颈联的对仗是律诗的常规,也称为正例。例如:
28、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29、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3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1、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32、(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3、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34、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35、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36、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37、(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38、律诗有首联、颔联、颈联三联对仗的。
39、世途倚伏都无定,尘网牵缠卒未休。
40、福祸回还车转毂,荣枯反复手藏钩。
41、龟灵未免刳肠患,马失应无折足忧。
42、不信君看奕棋者,输赢须待局终头。
43、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
44、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45、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46、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47、前三联对仗者,首句不入韵的,五律多于七律;首句入韵的,七律多于五律。
48、律诗首联不用对仗,颔联、颈联、尾联用对仗。这种形式的律诗罕见,因为一般尾联是全诗的结束语,用散行比较容易画龙点睛,用对仗较受束缚,故诗人不喜用尾联对仗。杜甫诗中时有这种形式,后人模仿者较少。下面五律、七律各举一首:
49、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泗满衣裳。
50、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51、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52、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53、律诗中也有四联全部用对仗的,这种形式出现得较早,如唐初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
54、盛唐时,王维、杜甫作品中有不少四联全对仗的律诗,其后也有诗人仿效的,故这种形式虽比较罕见,但较后三联对仗的稍多些。下面五律、七律各举一首:
55、(王维《故西河郡杜太守挽歌三首》之一)
56、玉楼银榜枕严城,翠盖红旗列紫营。
57、日映层岩图画色,风摇杂树管弦声。
58、水边重阁含飞动,云里孤峰类削成。
59、幸睹八龙游阆苑,无劳万里访蓬瀛。
60、(宗楚客《奉和幸安乐公主山庄应制》)
61、排律的对仗和律诗同,首联、尾联可用可不用,但中间不论有多少联,必须全部对仗。例如:
62、江城含变态,一上一回新。天欲今朝雨,山归万古春。
63、英雄余事业,衰迈久风尘。取醉他乡客,相逢故国人。
64、兵戈犹拥蜀,贼敛强输秦。不是烦形胜,深惭畏损神。
65、山容水态使君知,楼上从容万状移。
66、日映文章霞细丽,风驱鳞甲浪参差。
67、鼓催潮户凌晨击,笛赛婆官彻夜吹。
68、唤客潜挥远红袖,卖炉高挂小青旗。
69、剩铺床席春眠处,乍卷帘帷月上时。
70、光景无因将得去,为郎抄在和郎诗。
71、律诗以颔联、颈联对仗为正例,上面介绍的首联、颔联、颈联三联对仗,颔联、颈联、尾联三联对仗,以及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全对仗,称为变例,也有书上叫做别格、变体的。这些变例,唐宋以后,以至现代人写旧体诗也有仿效的。还有两种变例,中唐以后就很少有人仿效了。这两种变例是在近体诗形成过程中,尚未完全定型时出现的,起于齐梁,延至中唐。一种是首联对仗而颔联不对,颈联又对的形式。如梁简文帝的《夜听妓》:
72、这首诗首联、颈联是很工整的对仗,而颔联却不对。在平仄格式上也有后来所谓"失对"、"失粘"之病,带有不少古体诗的痕迹。又如"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73、这首诗平仄完全合律,而对仗尚存古法。在近体诗定型之后,也有诗人偶然仿古。如李白《挂席江山待月有怀》:
74、这种变例后人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偷春体",意思是:律诗应该在颔联对仗的,却抢先在首联对仗了,"言如梅花偷春色而先开也。"(《诗人玉屑》卷二)
75、还有一种仿古的变例,就是首联、颔联都不对仗,全诗只有颈联一联对仗。例如盛唐的王维《送岐州源长史归》:
76、这两种仿古的对仗,多见于五律,七律很少,但于名作中亦偶然见到。如崔颢《黄鹤楼》:
77、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78、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79、秦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80、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81、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82、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83、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84、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85、这两首七律的颔联似对非对,与颈联相比,其工整程度就差得多了。第一首颔联平仄失对,第二首首联、颔联平仄失粘,在声律上也都有古体诗的遗风。
86、上面介绍的那两种存有古风的律诗,中唐以后就很少见到了。晚唐以后,律诗颔联、颈联的对仗,同平仄的对、粘一样,成了律诗的金科玉律。因此绝句后来也称截句,意思是:绝句是从律诗上截取下来的。如果截下的是律诗的首联、尾联,那末这绝句两联都不对仗;如果截下来的是律诗的首联、颔联,那末这绝句首联不对仗,尾联对仗;如果截下来的是律诗的颈联、尾联,那么这绝句,首联对仗,尾联不对仗;如果截下来的是律诗的颔联、颈联,那么这绝句两联全对仗。
二、对偶、对仗及对比
1、这是三种修辞方式。之所以我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说,是因为它们都有一个“对”字在其中,且有一定关系;同时,也由于有部分人分不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影响了自如地运用表达,所以有说说的必要。
2、对偶和对仗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法,虽然都是两两相对的,却有较大的区别。
3、从应用的范围来说,对仗不如对偶应用得那么广。对偶无论在什么文体中都可以用,字数、句式等都不受限制,非常灵活,而对仗却存在诸多限制。
4、对偶是将两个词组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的一种修辞方法,一般由出句和对句组成;这两句必须字数相等,结构相同,且意义紧密相连,或相关,或相对,或相反。
5、在文章中用对偶,古代的经典著作中屡见不鲜。最典型的恐怕要数《滕王阁序》了。
6、如:“披绣闼,俯雕甍。”(推开雕花的阁门,俯视彩饰的屋脊。)这是三个字的。出句“披绣闼”是动词+形容词+名词的动宾结构,对句“俯雕甍”也是一样。
7、“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时运不畅顺,命途多艰险。冯唐容易老,李广难封侯。)这是四个字的主谓结构。
8、又如:“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渔船在晚归时唱歌,歌声响遍鄱阳湖畔;雁行被寒气所惊扰,叫声直达衡南水边。)上下句都是四六的句式,十个字;结构上完全一致。
9、再如:“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物里精华是上天的珍宝,宝剑的光芒一直冲上牛斗二星的区间;人中俊杰是大地的灵气,好客的陈蕃专为高雅的徐孺设下几榻。)这是四七言对偶。
10、还有《史记》中的“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醉翁亭记》中的“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迢迢牵牛星》)等,都是意义相关的对偶。
11、现代文中运用对偶的也不鲜见。如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就有多句对偶:“山也虚无,树也缥缈”“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站”等。
12、即使是民间俗语,对偶句也占了大部分:
13、快马也要响鞭催,响鼓也须重锤敲。
14、对偶的种类有正对、反对和串对(流水对)。
15、正对为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称的对偶句,如上述所举的例子,都属正对。
16、反对是上下句意思相对、相反的对偶句,如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又如杭州岳王庙殿的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17、串对也称流水对,是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递进、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句,如:“差以毫厘,谬以千里”(因果关系)“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承接关系)等。
18、根据上下句的形式又可以把对偶分为严对和宽对。
19、严对是指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同(含词性及构成成分、构成方式)、平仄相对、不重复用字的对偶句。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0、宽对是指相对要求宽松的对偶句,即相对于严对的五条要求只要达到一部分就可以。如:“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等。
21、成分对偶。即在句中某些成分是对偶的。如:“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砭痼弊常取类型,而后者尤与适宜不合。”加粗的部分就是句中的成分对偶。
22、句子对偶。上面举例很多,不再赘述。
23、还有本句自对的对偶。如“水落石出”、“词工句丽”、“虎啸猿啼”等等。
24、对仗的适用范围非常小,是诗词中的对偶句,且属于严对。
25、首先,它必须在诗词中一定的位置出现。如律诗中的颈联、颔联;在词中也有规定的位置,不能越雷池一步。
26、其次,在不同格律的诗词中,字数有一定之规。如“七律”中的对仗,每句只能七个字,如“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忆江南》词中,三四句的对仗同样要求七个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27、再次,对仗对结构的要求更严格,不仅句子结构要相同,而且词的构成也要相同。如上例《登高》中的对仗,“无”对“不”,是副词;“边”对“尽”,是形容词;“无边”对“不尽”,又都是偏正式;“落木”对“长江”,都是偏正式名词;“潇潇”对“滚滚”,都是叠词;“下”对“来”,都是动词。句子的构成都是主谓式,“无边”修饰“落木”,是偏正式的名词短语作主语,“潇潇”修饰“下”,是偏正式的动词短语作谓语。另外,还要讲究平仄相对。当然,平仄属于诗词的格律知识,这里就不多说了。
28、在文章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对偶,能给文章的语言增色,不仅看起来整齐美观,而且读起来抑扬顿挫节奏铿锵,便于吟诵,易于记忆,表意凝炼,抒情酣畅,有节奏美和音乐美。所以,在写作中恰当地运用对偶的修辞,是很有必要的。
29、至于对比,则是另外一种修辞方式,虽然都是两两相对,却有本质的不同。对比的特点是内容上的“对比”,对偶的特点是形式上的“对称”。对偶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还需要指出,对偶里的“反对”(如“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就意义来说是对比,就形式来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兼类现象。
三、什么是对仗句
1、对仗又称对偶。因为古代仪仗,像现在戏剧舞台上跑龙套似的,都是左右两两相对的,所以叫对仗。对仗是一种形成文字整齐美的修辞手段,也是构成格律形式、呈现格律气氛的重要因素。
2、讲究对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色,大至帝皇宫殿、陵寝,小至平民百姓门户、摆设,仕女束装,都讲究个左右对称。文学上也不例外,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的词素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所以早在先秦的诗歌中就出现对偶句。例如《诗经》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楚辞》说:"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九歌.湘君》)。散文中也常有对偶,如《易经》中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乾文言》)晋魏以后对偶影响扩张,将以前骈散交错的文章,发展为通篇骈四俪六的骈体文。也就从这个时期开始,诗歌中对偶从不工整到逐渐工整,从随意使用到逐渐规范化。初唐以后,格律定型时期,对偶就成为格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
3、对偶一般要求两句同一位置上词语必须相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格律诗中的对仗较古诗和散文中的对仗工整而严格。它要求:
4、一,出句和对句平仄是相对立的;
5、二,出句和对句同一位置上的词语,词性相同,字不能相同。
6、"火树"对"星桥","银花"对"铁锁",都是名词对名词;"合"对"开",动词对动词。
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8、"春蚕"对"蜡炬",名词仂语对名词仂语;"到死"对"成灰",动宾词对动宾词;"丝"对"泪",名词对名词;"方尽"对"始干",动词仂语对动词仂语。
9、绝句、律诗、排律的对仗各有规则。
10、绝句一般不要求对仗,是否用对仗,凭作者自便。前人绝句多数不用对仗,例如:
11、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12、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13、绝句有的首联对仗,尾联不对仗。例如:
14、(注:对仗句以楷体字显示,下同)
15、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16、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
17、对仗出句多为仄声,五绝首句不入韵的多于七绝,所以五绝首联对仗的多于七绝。也有首句入韵、首联对仗的绝句。例如:
18、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19、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20、七绝首句入韵的多于五绝,这种首联对仗形式七绝多于五绝。
21、绝句也有首联不对仗,尾联对仗的。例如:
22、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23、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24、绝句也有首尾两联全对仗的。例如:
25、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26、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27、前人绝句绝大多数首尾两联都不对仗,首联对仗者偶尔见之,尾联对仗者较少,两联全对仗者更少。但是律诗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否则就不成其为律诗。它的首尾两联可对仗可不对仗。前人律诗中也有首联对仗的,也有尾联对仗的,也有四联全都对仗的,这悉凭作者自便,并无定规。但颔联和颈联的对仗是律诗的常规,也称为正例。例如:
28、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29、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3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1、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32、(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3、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34、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35、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36、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37、(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38、律诗有首联、颔联、颈联三联对仗的。
39、世途倚伏都无定,尘网牵缠卒未休。
40、福祸回还车转毂,荣枯反复手藏钩。
41、龟灵未免刳肠患,马失应无折足忧。
42、不信君看奕棋者,输赢须待局终头。
43、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
44、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45、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46、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47、前三联对仗者,首句不入韵的,五律多于七律;首句入韵的,七律多于五律。
48、律诗首联不用对仗,颔联、颈联、尾联用对仗。这种形式的律诗罕见,因为一般尾联是全诗的结束语,用散行比较容易画龙点睛,用对仗较受束缚,故诗人不喜用尾联对仗。杜甫诗中时有这种形式,后人模仿者较少。下面五律、七律各举一首:
49、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泗满衣裳。
50、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51、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52、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53、律诗中也有四联全部用对仗的,这种形式出现得较早,如唐初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
54、盛唐时,王维、杜甫作品中有不少四联全对仗的律诗,其后也有诗人仿效的,故这种形式虽比较罕见,但较后三联对仗的稍多些。下面五律、七律各举一首:
55、(王维《故西河郡杜太守挽歌三首》之一)
56、玉楼银榜枕严城,翠盖红旗列紫营。
57、日映层岩图画色,风摇杂树管弦声。
58、水边重阁含飞动,云里孤峰类削成。
59、幸睹八龙游阆苑,无劳万里访蓬瀛。
60、(宗楚客《奉和幸安乐公主山庄应制》)
61、排律的对仗和律诗同,首联、尾联可用可不用,但中间不论有多少联,必须全部对仗。例如:
62、江城含变态,一上一回新。天欲今朝雨,山归万古春。
63、英雄余事业,衰迈久风尘。取醉他乡客,相逢故国人。
64、兵戈犹拥蜀,贼敛强输秦。不是烦形胜,深惭畏损神。
65、山容水态使君知,楼上从容万状移。
66、日映文章霞细丽,风驱鳞甲浪参差。
67、鼓催潮户凌晨击,笛赛婆官彻夜吹。
68、唤客潜挥远红袖,卖炉高挂小青旗。
69、剩铺床席春眠处,乍卷帘帷月上时。
70、光景无因将得去,为郎抄在和郎诗。
71、律诗以颔联、颈联对仗为正例,上面介绍的首联、颔联、颈联三联对仗,颔联、颈联、尾联三联对仗,以及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全对仗,称为变例,也有书上叫做别格、变体的。这些变例,唐宋以后,以至现代人写旧体诗也有仿效的。还有两种变例,中唐以后就很少有人仿效了。这两种变例是在近体诗形成过程中,尚未完全定型时出现的,起于齐梁,延至中唐。一种是首联对仗而颔联不对,颈联又对的形式。如梁简文帝的《夜听妓》:
72、这首诗首联、颈联是很工整的对仗,而颔联却不对。在平仄格式上也有后来所谓"失对"、"失粘"之病,带有不少古体诗的痕迹。又如"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73、这首诗平仄完全合律,而对仗尚存古法。在近体诗定型之后,也有诗人偶然仿古。如李白《挂席江山待月有怀》:
74、这种变例后人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偷春体",意思是:律诗应该在颔联对仗的,却抢先在首联对仗了,"言如梅花偷春色而先开也。"(《诗人玉屑》卷二)
75、还有一种仿古的变例,就是首联、颔联都不对仗,全诗只有颈联一联对仗。例如盛唐的王维《送岐州源长史归》:
76、这两种仿古的对仗,多见于五律,七律很少,但于名作中亦偶然见到。如崔颢《黄鹤楼》:
77、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78、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79、秦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80、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81、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82、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83、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84、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85、这两首七律的颔联似对非对,与颈联相比,其工整程度就差得多了。第一首颔联平仄失对,第二首首联、颔联平仄失粘,在声律上也都有古体诗的遗风。
86、上面介绍的那两种存有古风的律诗,中唐以后就很少见到了。晚唐以后,律诗颔联、颈联的对仗,同平仄的对、粘一样,成了律诗的金科玉律。因此绝句后来也称截句,意思是:绝句是从律诗上截取下来的。如果截下的是律诗的首联、尾联,那末这绝句两联都不对仗;如果截下来的是律诗的首联、颔联,那末这绝句首联不对仗,尾联对仗;如果截下来的是律诗的颈联、尾联,那么这绝句,首联对仗,尾联不对仗;如果截下来的是律诗的颔联、颈联,那么这绝句两联全对仗。
关于本次尺有所短的对仗句子和用动作描写害怕的句子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