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形容内外兼修的句子,女人内外兼修的金句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推崇讲师内外兼修的好句子
得不到的终归是风,强留千百次终究会走。人人都忙于自己的欢喜与悲伤,有时候习惯寂寞就好了。
1.我还是会等,只不过没了当初的热情
2.有时候为一个人倾尽一切,却比不过别人什么都不做。
3.我以为你会喜欢我的,可你只是喜欢我喜欢你。
4.下错的站台,恨过的你,都成了风景,我放过你也放过自己。
5.我不会再继续喜欢你了这段文字打完后我就准备离开你了。
6.我喜欢你喜欢的东西却接受不了你喜欢的女人。
7.我只是卑微的小丑,翻几个跟斗,就等你拍一拍手。
8.时光像落叶一样匆忙,从不曾停留甚至连再见都遗忘。
9.想给自己一个大嘴巴子,好了伤疤又忘了痛的蠢货。
10.你以为你对他来说很特别却不知道他对每个人都这样。
11.你是我此生难得的情分,我却是你恰巧路过的酒馆。
12.人人都忙于自己的欢喜与悲伤,有时候寂寞寂寞就好。
1.后来熬夜成瘾,终于习惯了没有人关心
2.笑容可以瞒过别人,可心痛却骗不了自己。
3.爱一个不爱你的人,就像在机场等一艘船。
4.如果忽远忽近的洒脱,是你要的自由,那我宁愿回到一个人的生活。
5.后来我们各奔东西,一句“有空常联系”成了我们这段感情的墓志铭。
6.一旦得到了对方,爱就停止了生长。
7.她成熟了懂事了不胡闹了可是也不爱笑了。
8.大概十字开头的年龄只有一身苍白的孤独和涉世未深的残缺。
9.这世界上最难熬的,并不是等爱的过程,而是等爱消失的过程。
1.喝下去的心酸是你,说不出的苦楚也是你
2.我给的嬉笑太盛,于是无人在意我的心酸。
3.别总是来日方长这世上回首之间的都是人走茶凉。
4.你的眼圈越发的黑,白开水喝出了酒的味,你没有泪,只是想起了谁。
5.你一定要过的很好,不然对不起我的不打扰。
6.我可以假装不知道一直微笑扮演你的配角。
7.渔船孤灯寒风彻骨冰冷不及你言语半分。
8.失去比得不到更可怕,因为多了一个过程叫曾经拥有。
9.你是酒馆却早早打烊满心欢喜的我冻死在长街。
10.时间久了,再炽热滚烫的热水也会变成冷水,更何况你还不断往杯子里加冰。
11.可惜你不能做我的诗我不能做你的梦。
12.你说的每句话我都牢记可就是不敢回忆。
13.得不到的爱人终归是风,强留千百次也终究会走。
1.我不怕强撑到无人拥抱我只怕慌乱中抓住谁的手最后却狼狈跌倒。
2.孤独的人话别太多,不被倾听更难过。
3.沉默是一个女孩子最大的哭声,当她不理人的时候,其实是受伤最深的人。
4.我喜欢抽完的烟掉进水里的感觉,就好像所有热情瞬间熄灭。
5.原谅我人丑名字也不好听笑也不暖心也入不了你的心。、
6.对你付出的青春这么多年换来了一句谢谢你的成全。
7.在没人温暖你的时候,你要学会左手温暖你的右手。
8.我像疯子一样喜欢你,你却像瞎子一样看不见。
9.旧爱的誓言像极了一个巴掌,每当你想起一句就像挨了一个耳光。
10.我很喜欢你,可是好像只能到这里。
二、有什么关于“推崇讲师内外兼修”的好句子
1、在外:首先我必须有一个健康鲜活的身体,才能更好地去干自己喜欢的其他一些事情;否则整天病恙恙的,别要说去干事情,造福人类或亲人,不要拖累亲人及朋友就已经是万事大吉。
2、所以,我要运动,要坚持每周一次登山和两次练瑜伽,我不但要自己身体健康,我还要使自己体形尽量保持青春完美。
3、在内:我通过多看书、看好书,写博、阅博,吸取正能量,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来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的内涵和修养,荡涤和纯洁自己的心灵。
4、这还得感谢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通讯、信息的飞跃,有了无距离的畅通网络,让我有了自己的博客,有了自由放飞梦想的空间,在这里,我随时都可以记下自己的喜怒哀乐,留下精彩瞬间,抒发情感,阐述自己观点和对事物的看法……。
5、在这里,不需要华丽词汇的装饰,没有文采的要求,更没有人来监督你有没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只要开心,你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写,写古写今,写东写西,写南写北,写来写去,写不尽官场肮脏黑暗;写天写理,写人写己,写官写民,写上写下,写不够人间离合悲欢。只要愿意,写诗写文写对联,写爱写情写自己,写花写草写芳香,写山写水写美丽,写精彩的人生,写岁月的无情,写……。
三、形容心地宽广的优美句子
第十一章:栖息之谷——修身心态
交易不是知识的学习,交易永远是修炼场,
人性的一切弱点在这里暴露无遗。
成功的交易者是技巧、心态和德行的统一,三者不可分离。
交易的最高境界是无我,无欲、无喜、无忧、无恐惧。
一只望着市场,一只永远望着自己。
任何时候,最大的敌人,就是你自己。
校正自己,永远比观察市场重要。
华尔街有句名言:“平庸的交易者用技术交易,顶尖的交易者用信念交易”。精典,让我们记往这句话,不断去重复加深或许会有好的结果。
是啊,道理人人懂,就是难做到,知易行难!淋漓尽致的在这里得到体现。相对来说性格理性的较易成功,性格感性的要困难的多。期货就是修炼和锻造性格最残酷最有效的场所,知行合一是吾辈的最高境界.我相信只要是有自控能力并勇于克服弱点的人,就可以最终通过不同的方式:长线或短线,来达到此一境界。
期货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它不应是生活的全部。别被迅速致富冲昏头脑,我们真正该关切的是一切“真实”的事物,包括事业,亲人,好友和美好的时光等,在生活中,努力地保持内心的一份宁静。这些都远比投资获利更重要,人生短暂,生命只有一次,时间才是我们最大的财富。
最重要的是控制自己,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首先必须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能够控制自己按正确的思路、正确的方法、正确的原则、正确的手段、最佳的心里状况参加投资活动。大道至简,道理好懂,知识也好掌握.难就难在怎么控制自己,有的人为此走了一辈子。关键的是坚持不懈一贯执行,是自我控制,是心手合一,是言行一致。
是啊,身在职场的职业经理人,与身在股票市场、期货市场的职业人士是何等的相似!
假如我们每个人都能日常做到,身在世故之中,心在世故之外。富贵、钱财、功名不贪,而淡然处之。来则受之,去则听之,逆事至而识以为魔,美事至而认以为幻。外不自矜,内不自持,随遇而安,从容自得,逍遥自在,修心心不驰,修性性自定。认真理路,勇往直前,抛开鼎炉之说,纯从心性动静中下功夫,——这将是我们职业经理人身心修炼的最高境界。
“一个人最幸福的事是什么?一是能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变成职业;二是通过对职业规律的掌握、控制而实现人生的理想。这两点我们都拥有了,我们就是最幸福的人。”
本文是《职业经理人十大心态修炼指南》的最后一篇。写到这里,笔者喜忧参半,心情复杂,——不知自己的付出,对风雨兼程之中的各位职业经理人朋友是否有所帮助。
一阵茫然之际,冥冥之中,仿佛豁然开朗。先人的智慧之光透过深邃的苍穹翩翩而来。现整理于此,与各位共享共勉。
这些人生修炼大法,有些看起来似乎有些矛盾,但仔细品味,我们又可能体悟出另外一些道理来。
《大学》一曰“大人之学”,二曰为政之学。有三种含义:一是指成年之人,可以在社会上立足,因此需要知书明理,通晓人生之道;二是指充实而有光辉的伟大人格,可以在社会上表现道德芳表,修己治人,风动草偃,以平天下为最高目标;三是指为政之人,“孰为大?政为大。”因此,“大学”之道也可以说是为政之道。这三种含义并不冲突。所以《大学》主张:“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1、《大学》之道——内圣外王之道
《大学》着重阐述了个人修养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提出了宋儒称作“三纲领”和“八条目”的理论思想。三纲领和八条目是儒家实现“内圣外王”的根本方法。“内圣”意即“内求于己”,也就是“八条目”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外王”表示“外用于世”,指的是“八条目”中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正是表达了“内圣外王”的精义所在。
2、修身的“三大纲领”——修身的基本原则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其意义简释如下:
是任何人都禀受于天,至灵而不污染的本性,它能够与天地相沟通。“明明德”是肯定人类与生具有灵明的德性,现在要加以彰明,使之自觉。人之行善避恶,并非社会规范所外加的义务,却有内在本然的基础。道德实践的价值是由内而发的,人性是向善的。
是在明晓自身本性的善德之后,帮助其他人去除污染心灵的东西,使他们同样能够达到与自己同样心灵纯洁的境界。觉悟“明明德”此一天生能力之后,就须“亲民”,亲者新也,日新又新,使自己无时无刻不在行善之途上前进。人生的一切变化生灭,唯有在遵循内心向善的要求、日新其德方面,可以永远做个新人。
是指心灵获得最大程度的自由,达到自然与事物发展相统一的境界。“明明德”和“亲民”的一切方向是“止于至善”。以“止于至善”为方向或目标,等于是永无止境的期许。
3、修身的“八大条目”——修身的方法步骤
“八条目”是《大学》所说的修养方法,它是有顺序的,相互为条件的序列。每一个条目,都以前一个条目为条件,而它们本身都是以“修身”为根本,前四条是“修身”的方法,后四条是“修身”的必然社会结果。
《大学》是如此论述“八条目”的:“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姐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奇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其意义简释如下:
格,就是确实研究清楚。“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在读书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而后明辩事物,尽事物之理。
就是求为真知。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如一面镜子,本来全体通明,只被事物昏蔽,暗淡不清,现在逐渐擦去灰尘,使恢复光明,有了真知。所谓知,指道德意识而言,知既至,则能明是非、善恶之辨,闻见所及,胸中了然。物格而后知至。
就是要意念诚实。知既尽,则意可得而实,发于心之自然,非有所矫饰,自然能做到不欺人,亦不自欺,在“慎独”上下功夫,严格要求自己,修养德性,知至而后意诚。
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意不自欺,则心之本体,物不能动,而无不正。心得其正,则公正诚明,不涉感情,无所偏倚。故意诚而后心正。
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只有自身的品德端正,无偏见,无邪念,才能为人民所拥护。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功夫的落脚点,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始发点。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就是要经营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家庭成员,才能教化人民。
就是要为政以德,实行德治,布仁政于国中。君主要像保护初生的小孩那样保护人民,以至善之德教化人民,使人民除旧布新,日新又新。统治者要使仁、敬、孝、慈、信的仁爱之风充满全国,国治而后天下平。
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平天下最重要的是要求君主具有“洁矩之道”,即以度己之心度人的高尚崇高品质,作为人民的榜样。由于平天下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君主尊老兴孝,敬长兴悌,恤孤爱民,布行仁政。君主要实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坦诚至公,以德为本,举拔贤臣,提倡忠信,开源节流,以义为利,如此则能臻天下太平的境界。
《大学》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此八条目中,“修身”是根本。前四者是“修身”的基础和方法,后三者是“修身”的目的。格物在于明辨事物,只有明辨事物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有了认识才能意念诚实,然后才能思想端正。只有具备了以上的条件,自身的修养才能提高。自身的修养又是治理国家的必要条件和前提,由此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也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最后达到天下大治。《大学》作为儒家思想的总纲领,造就了后代儒家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精神以及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即“内圣”与“外王”之道。
4、心安理得的“六大过程”——科学决策与心理修炼的程序
《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其意义简释如下:
1)知止——明确原则,理清期许
“止”指“归宿”、“立场”。“知止”即对目标、归宿和自己的原则立场有明确了解。对佛教而言,“止”为梵文奢摩他的意译,又译“止寂”、“禅定”,指通过坐禅入定,扫除妄念,专心一境,达到寂静的境界。与“止”相对的范畴为“观”,为梵文毗婆舍那的意译,也被译为“智慧”,是在“止”的基础上发生的,指集中详细观察思维预定的事物和义理,获得某种功德和智慧。
2)有定——站稳立场,坚定不移
“定”是定向。朱子《大学章句》解“定”字说:“知之,则有定向”。知止指对归宿有明确了解,则已经是“志有定向”的。所以,“定”字应指坚定不移。“知止而后有定”即是说,能对归宿有明确的了解,然后方能坚守不移。
3)能静——动机纯正,心不妄动
“静”是静心。朱子《大学章句》释“静”字说:“静,谓心不妄动”。对于“静”,《礼记》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论语》也说:“仁者静”。道教的北派全真道认为清静是修道的基础,故奉《清静经》为玄门日诵课之首,经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4)能安——身心安详,从容有度
“安”是随处而安稳。朱子《大学章句》释“安”字为“安,谓随处而安”。《管子。内业》进一步谈到“安”和“静”、“定”的密切关联:“天主正,地主平,人主安静。”又曰:“圣人与时变而不化,从物而不移,能正能静,然后能定。”再曰:“正心在中,万物得度。”最后则是“德成而智出”。
5)能虑——思虑周到,驱除偏见
“虑”是思考精审。朱子《大学章句》释“虑”字为“虑,谓处事精详”。
6)能得——合理选择,心安理得
“得”有完成、达成的意思。朱子《大学章句》释“得”字为:“得,谓得其所止”。
5、“慎独”——自我修炼的最高境界
何谓“慎独”?《大学》解释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慎独”所要表明的是在闲居独处、没有别人监督的情况下更要谨慎地反省自我,进行实践性道德修为,因为诚与不诚、欺与不欺,虽发于内心,但必然会表现出来。
朱熹对此解释说:“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言欲自修者知为善以去其恶,则当实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不可徒苟且以殉外而为人也。然其实与不实,盖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这实际上是提倡一种道德自律,把修己作为自我主观意识较强的一种修养行为,不完全依赖于外界条件的约束,也不自欺欺人地借修为的幌子而专做给别人看,钓名沽誉,这些都是个体修为中的大忌。这一点完全体现了《大学》的理论特点,重视内心道德的严格自律,调节自我情感,坚持所选择的修养之道。后世大儒对“慎独”都是非常看重的,明代王阳明、清代曾国藩等都对此有过精辟的见解。在现代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关系中,“慎独”仍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道德要求和人生修养原则。
从修身过程和步骤而言,知道“德”、“行”都应该“止于至善”的水平上,就要凝神定志。能做到坚定心神志向,才能静下心来,排除杂念的干扰。能静下来,才能安于所处环境、条件,不因富贵而放逸心志,不因贫困而隳堕心志。做到了安,才能专心思考问题,通过思考而有所理悟,分明是非,也就是有所获得了。依是而行,有非即去,达到完善自我的修养目的。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结局,都是有序不紊的,即有本末、终始、先后。修身的“知→止→定→静→安→虑→得”的顺次也是不可不知的,循序渐进,才能有成。
对于儒家的修身学问,梁启超先生有着高度而精确的概括:“儒家哲学,范围广博,概括起来,其功用所在,可以《论语》‘修己安人’一语括之,其学问最高目的,可以《庄子》‘内圣外王’一语括之。做修己的功夫做到极处,就是内圣。做安人的功夫做到极处,就是外王。至于条理次第,以《大学》上说得最简明;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就是修己及内圣的功夫;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安人及外王的功夫。”
曾仕强先生对此也有高论:“修己、安人都能够日新又新,这是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目标。管理者以修己为第一纲领,从自身内部的修治做起,由格、致、诚、正,然后层层扩大,齐家、立业、治国,推到平天下。所有决策,悉依止、定、静、安、虑得的历程,时刻不忘安人为第二纲领。秉持光明正大的理念,执经达权,以不停滞的精神,适时调整而权宜应变,是第三纲领。这种管理之道,就是中国管理哲学的精义。”
综观《大学》一书,以简练而内涵丰富的语言涵盖了早期儒家人学思想的精神内涵,揭示了儒家理想人格修为的一般过程。“三纲领”引导人们注重修为目标;“八条目”指示人们修为应该怎样做。“八条目”的内容是一个由内到外、相互关联、不能任意颠倒的统一的整体,是一个穷尽内圣外王之道的思想理论体系。它以“格物”为起点,以“平天下”作为其奋斗目标。尽管《大学》中使用的这些范畴都带有浓厚的伦理色彩,但在具体的道德修养和社会道德实践中却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对调适人们的心态、稳定社会关系、保持思想上的连贯性都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朱熹如此推崇《大学》正是看到了它对稳定社会、重塑道德人格所具有的重要价值潜力。
职业竞争归根到底是个人品格和能力的竞争,也就是职业经理人个性品牌的竞争。能力可以通过学习与实践获得,而品格则必须经过伴随终生的个人修炼方能至真至美至善。职业经理人只有内修品格,外练能力,内外兼修,知行合一,才能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才能达成经天纬地的事业。
“中庸之道”,中国古代儒家所提倡的一种道德实践的原则和处世待人的方法。最早提出“中庸”概念的是孔子。“中庸”一词承载着世人对处世原则的恪守降临在两界凡宇。孔子“中庸”思想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也就是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它体现的是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博大气魄,宽广胸襟,和“一以贯之”的坚定信念,是具有永久的真理性和现实主义的伟大思想。然而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新兴人类们更多的赋予了这个词语以贬义。“中庸之道害我们国人不浅。”,“世风日下,中庸横行。”诸如此句不绝于耳。中庸之道成了老好好、无原则、无主见和随波逐流的代名词,实在是我们的先人所没有想到的。这恐怕与我们这些年来,忙于学习和引进西方的大师圣经,而对先人的大智慧缺乏了解甚至几乎忘却有关。
中庸之道,是手持两端,不偏不倚。不偏的前提是手持两端,就是最激进和最保守的意见都要顾及到,然后达到不偏不倚的最佳效果。孔子的中庸思想,有其内在的逻辑:“尚中”是中庸的逻辑起点,“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质,“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准则,“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标。“尚中”的基本内涵是“无过无不及”,“时中”的基本内涵是“无可无不可”,“中正”的基本内涵是“礼义”,“中和”的基本内涵是天人和谐之美。其中,“尚中”观念为传统所固有,为孔子所继承。“时中”、“中正”及“中和”的观念是孔子对传统“尚中”观念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孔子中庸思想的核心之所在
2、尚中——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又给《四书?中庸》加注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平常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就是不要偏激,不要走极端,不要不及,也不要过头。庸,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中,就是要人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个度,不要偏激,保持一颗平常心,人心才会平稳,社会才会稳定。中,就是贫穷也不要心浮气躁,富贵也不能为富不仁;中,就是做平民不要低三下四,为官不要专横跋扈;中,就是做人要不卑不亢,不左不右;中,就像孟子说得那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联系我们目前浮躁的现实社会,难道我们不需要这样的“中”吗?
3、时中——审时度势,与时俱进
“与时偕行”,“动静不失其时”,也就是“时中”。“时中”,即“中”而因其“时”,“时”而得其“中”。得其“中”,所谓经也;因其“时”,所谓权也。有经有权,故能变通。此所谓“变通者,趣时者也”。变通趣时,即变化日新。能趋时变通,即是“识时务”。而识时务,能日新,就可以常保通泰。此所谓“日新之谓盛德”(系辞传)。也就是识时务者为俊杰。
4、中正——恪守规范,正心正身
孔子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就是说,过分恭敬,而不约之以礼,就未免劳倦;过分谨慎,而不约之以礼,就难免流于胆怯懦弱;过分敢作敢为,而不约之以礼,就难免盲动闯祸;过分直率,而不约之以礼,就难免尖酸刻薄。恭敬、谨慎、勇敢、直率,本来都属于人的好品德,但孔子认为,如果发挥不当,或不用礼来约束,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很明显,在这里,“礼”是成就人之恭、慎、勇、直四德而使之适中的规范原则。
也就是我们现在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职场游戏规则。
同时,孔子很强调“正”,如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身正”就是行为合于礼。由“正身”,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要以礼为规范,衡量人们的等级名分,以使人们的等级与其名分相当。名分相当,就合乎礼,也就是“正”,就是名正言顺,以身作则,不越位,不缺位。
5、中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就是求同存异,恰到好处。孔子说:“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昭公二十年)这是孔子评论郑国著名政治家子产的“临终遗言”时所说的一段话。据《左传》记载,子产临死前,曾告诉他的接班人子大叔说,为政的关键,在于针对不同的对象,或宽或猛,宽猛适中。孔子称这种宽猛相济所达到的适中状态为“和”。
6、控制情绪,和谐共赢——小不忍则乱大谋
“喜怒哀乐之末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人们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这叫做“中”,表露出来但符合常理,这叫做“和”。“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道理。到达了“中和”,天地便在自己的位置上运动了,而万物都开始生长发育了。
为人处世的过程中,作为履行职业责任的职业经理人,在一些特殊场合和一些特殊的人与事上,必须做到隐忍不发,含而不露,喜形不能于色,愠怒不能于外。否则,小不忍则乱大谋,不仅可能会祸及公司的重大利益,也可能会危及自己的职业生涯和锦绣前程。
曾国藩的“忍”功世人皆知。“吾服官多年,亦常在耐劳忍气四字上做工夫也”,这是他的心得。在收敛低调中做人,在挫折屈辱中做事,在巧与周旋中攀升,“让一让,六尺巷”,退一步海阔天空,大丈夫能忍难忍之事,这就是曾国藩。但是,他的“忍”并不是一味的强忍,而是善忍、会忍,当忍则忍,不该忍则不忍。对皇上、太后,以及满蒙亲贵的猜疑、排挤、冷落、出尔反尔和种种不公,曾国藩一忍再忍,一忍到底,但对误国误军、贪婪无度而又加害于他的人,则“是可忍,孰不可忍”,或拍案而起参人一本,或拔剑而起势不两立。他的一生有起有落、有荣有辱,但没有抟扶摇直上九霄,也没有一失足掉进深渊。虽然没有片段的精彩,却有整体的绚烂,总能启动平抑机能,在高潮时削去波峰,在低潮时填平谷底。
7、诚信为本——至诚诚己,厚德载物
《中庸》说:“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中庸》又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与天地参就是与天地并列为三,说明是人的思想品德智能的无比高尚。这种无比高尚的境界是逐步达到的,而关键的一步,就是要“至诚”,因为只有至诚,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固有的天性,也就是天地无私之性,能尽自己之性就能尽他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就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就能参与天地化育。当然这仅是作者的推理,不一定全是事实,作者据此立论而已,但它说明了至诚的作用过程。
“诚人”必先“诚己”,就是说,要想让别人“诚”,必须自己先做到“诚”,而且永远做到“诚”。《中庸》接着说:“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随着“诚”的不断深化,随着“成物”的不断扩大,诚的主体的道德修养也日益增进,由博而厚,由博厚而高明。“博厚配地,高明配天”,于是“与天地参”的境界达到了,也就是《易经》乾坤二卦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君子风度和魅力所在。
8、择善固执,金石为开——“诚”的修炼过程
那么,诚的修养主要有哪些过程呢?《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提出了学、问、思、辨、行五字,而且分别提出学必博、问必审、思必慎、辨必明、行必笃的要求。审、慎、笃是个态度问题,只要认真、刻苦,也就不难做到。但博学和明辨不光是态度,主要是个下功夫的问题了,所以《中庸》说:“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就是说,别人下一个功夫,你下上百个功夫,别人下十个功夫,你下上千个功夫,尽管人的资质,体力是不一样的,有强有弱,但有了这种己百己千的精神,也就无不可至了。这就肯定每一个人都可以“致中和”,只要有心,功夫不愧有心人,功到自然成。
《中庸》说:“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于是,“择善固执”一词成为儒家的处世原则。但是,有些人误会了“固执”的意思,以为那是顽固而不知变通;同时又以为“择善”是选择自己所认定的善,由此形成封闭而自大的心态。幸好孟子及时出现,以他的言行做为“择善固执”的见证。择善需要灵活的智能,固执有赖过人的勇气;智能加上勇气,同时还以“仁义”为其核心,然后才有可能走向至善的境界。
作为职业领导者都讲究“择善固执”和“从善如流”的领导艺术。所谓“择善固执”,就是指认定目标不予放弃,坚持不懈。它是圣人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真知睿智的勇气。所谓“从善如流”,就是指待人虚怀若谷,善于听取各方意见,并及时消化。领导若无“择善固执”,决策必将动摇不定,前瞻后顾;领导若无“从善如流”,必将处事执迷不悟,刚愎自用。
晚清权臣李鸿章的误国就是因为他在“择善固执”上出现了心误,陷入了思维误区而没有警醒。他错就错在“择善固执”选错了对象,错在对敌人讲“诚”。李鸿章早年也是一条血性汉子,敢爱敢恨,敢作敢为。例如,他曾因为恩师曾国藩待友李元度不公而毅然脱离曾府,也曾因常胜军统领戈登不服管制而除其军权。面对外国列强,李鸿章疾呼:“吾辈如果不迅速求富求强,那么中国将以什么来自立呢!”
李鸿章之所以后来越活越窝囊,主要是因为他误信了曾国藩的一席话。一次,曾国藩问李鸿章怎样与洋人交涉,李回答不管洋人说什么,只同他打“痞子腔”。曾沉默了很久说:“依我看来,还是在于一个‘诚’字。洋人也是人,只要以诚相待,一定会受感化的。”李鸿章欣然接受,此后与洋人交往无不以“诚”字当先。
心误导致政误。李鸿章一味强调对洋人讲诚信,却不力求洋人对他讲诚信,这是他最大的心误!所以,李鸿章在主持晚清外交的20多年中,凡事以妥协为宗旨。例如,在处理1875年至1876年的“马嘉理事件”中,李鸿章明知英国理亏,却为了“了事”而签订了《烟台条约》。在处理1885年的中法冲突时,李鸿章又不顾中国军队在越南大败法军的事实,签订了《中法新约》。而在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更是丢掉了台湾!
对于朝野批评,李鸿章既不退缩,也不辩驳,因为他认定这是必要的妥协。因为不能“从善如流”,他由“择善固执”变成了一意孤行!如果能听取各方面意见,以从善如流确保择善固执,他就有可能像林则徐、左宗棠那样,成为一名真正的爱国者。
9、见机行事,实事求是——认清环境,
形容内外兼修的句子和女人内外兼修的金句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